1988年4月21日,一个看似普通的春日,却成了杨怀定人生的分水岭。那天清晨,他穿过熙攘的上班人潮,早早来到上海西康路的静安证券业务部。出人意料的是,营业部门口冷冷清清,与幻想中的热烈现象天壤之别。推门而入,他的目光马上被LED屏幕上跳动的赤色数字招引——那是国库券的实时价格。
杨怀定没有一点点犹疑,从层层包裹的报纸中取出堆集多年的2万元积储,以每份104元的价格悉数买入国库券。柜台后的工作人员显露惊讶的神色,这个穿戴朴素的年轻人却气定神闲地出门吃了顿午饭。当他再次回到营业部时,屏幕上的数字已跃升至112元。他决断兜售悉数持仓,扣除手续费后净赚800元——这笔钱相当于其时普通工人16个月的薪酬。
在月薪仅50元的年代,杨怀定用一天时刻就赚到了普通人一年的收入。这次成功买卖像一束光,照亮了他敏锐的商业嗅觉。其时正值国库券买卖试点在全国七座城市铺开,由于各地执行方针差异,形成了明显的区域价差。上海作为金融重镇,国库券买卖价格坚硬,而部分区域的券价乃至比上海低10元。杨怀定捉住这个方针窗口期,开端了他的跨市套利之旅。
绿皮火车成了他的移动办公室,硬座车厢里总能看到他抱着装满现金的旅行袋。从合肥到洛阳,他络绎于经济欠发达区域贱价收买国库券,再易手卖到金融活泼城市。这种低买高卖的形式让他敏捷堆集财富,但更要害的是他异于常人的信息获取方法——在那个互联网没有诞生的年代,杨怀定每年订阅上百份报纸,从言外之意捕捉方针意向和经济信号。
1990年上海证券买卖所鸣锣开市时,杨怀定再次展示惊人气魄。在多数人持张望情绪时,他单日买卖量占到全商场对折。当《中国金融》杂志泄漏利率或许下调,他当即清空国库券转战股市,顶着营业部工作人员的劝止买入3000股电真空。跟着利率按期下调,他的财物再次翻倍,质疑者却说他有内幕消息——其实这仅仅他坚持读报剖析的效果。
1993年沪指冲高1500点时,散户们张狂追涨,杨怀定却逆流而行清仓离场。当指数暴降至千点下方,杨百万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。这位传奇投资者总带着戏剧性颜色:他雇差人当警卫,由于每次跨省买卖都要带着重达百斤的现金(其时最大面额仅10元);他主动到税务局申报交税,成为民间本钱合规运营的模范;他从仓库管理员变身百万富翁,却从始至终坚持着阅览与考虑的习气。
杨怀定的故事无法简略仿制,但留给后人名贵启示:在国库券试点和股市草创的混沌期,他凭仗信息差取得第一桶金;当商场趋于标准时,他又靠独立判别躲避危险。正如他常说的:机会像公交车,错失一班还有下一班,但要提前到站台等候。现在年代赋予咱们直播电商、新能源等新机会,需求的正是这种在信息激流中坚持清醒、在规矩变化时快速习惯的才能。杨怀定的传奇不在于财富数字,而在于他始终如一的求知欲与行动力——这才是穿越经济周期的永久竞争力。